发表时间: 2024-11-26 15:27
文案丨纵横健康科普
编辑丨纵横健康科普
每当听到“心脏支架”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一丝紧张,甚至感到莫名的恐惧。有人会问:“支架会不会对身体带来负担?”“装了支架是不是一辈子都离不开药了?”类似的疑问层出不穷。而心脏支架作为一种成熟的医疗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它无疑是冠心病治疗中的“救命稻草”,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支架植入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确实需要我们正视,但无需过度恐惧。今天,我们就从专业的视角,深入探讨支架植入可能带来的7个副作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项技术,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血栓形成:支架植入后的“隐形杀手”
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是最常被提及的风险之一。研究表明,大约1%2%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支架内血栓的情况,这种血栓一旦形成,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其形成的原因多与血小板的过度活化有关。
为降低这一风险,医生通常会开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要求患者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风险,但患者也需要注意,药物必须按时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第二,出血风险:药物的“副作用”
为了防止支架内血栓,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这些药物也可能带来出血的风险。根据统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大约有1%3%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甚至颅内出血的情况。
年龄较大、既往有胃溃疡或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对此,医生通常会建议高危人群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此外,患者日常生活中也应避免磕碰或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第三,支架再狭窄:支架植入后的“复发问题”
支架再狭窄是指植入支架的血管再次出现狭窄。尽管现代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这一风险,但它仍不可完全避免。数据显示,药物涂层支架的再狭窄率约为5%10%,而裸金属支架的再狭窄率可能高达20%30%。
再狭窄的原因主要与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有关,某些糖尿病患者或血脂异常患者的风险更高。不过,随着药物涂层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再狭窄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第四,支架相关的慢性炎症反应
支架本质上是一种“异物”,植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一些患者在植入支架后,可能会出现胸闷、疲劳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与局部炎症刺激有关。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是轻微且可控的。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方案,缓解炎症反应。
第五,肾功能损伤:造影剂的“代价”
支架植入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使用造影剂辅助手术操作,而造影剂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在老年人或已有慢性肾病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研究显示,约5%10%的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肾功能下降,但大多数患者的肾功能会在数周内自行恢复。为减少这种风险,术前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给予预防性措施,例如补充液体以稀释造影剂浓度。
第六,心理压力:支架植入后的“无形负担”
不少患者在植入支架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担心支架会“堵住”或“失效”。这种心理负担如果长期得不到疏解,可能会导致焦虑、失眠甚至抑郁。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医生建议,患者在术后应保持乐观心态,适当参加运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避免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产生进一步影响。
第七,生活方式改变的“挑战”
支架植入后,患者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并非易事。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建议,真正做到却需要毅力。一些患者可能会觉得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失去动力。
其实,支架植入后的生活方式调整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将心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患者需要理解这些建议的意义,并积极配合。
了解了以上7个可能的副作用,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忧虑。但需要强调的是,心脏支架的植入是为了拯救生命,其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副作用的发生是少数情况,并且大多数副作用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关键在于患者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最后,心脏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让这一治疗方式变得更加安全、高效。患者需要做的是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支架植入,不必过度恐惧。毕竟,健康不是医生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支架植入后只要管理得当,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的美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