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5 10:39
"医生,我这肚子总是闹腾,吃啥都不香最近还瘦了好几斤......" 一大清早我刚到医院门诊,就遇到了一位面色焦虑的中年男子。作为一名从医二十余年的消化内科专家,看到眼前这位病人憔悴的模样,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判断。
他叫张明今年45岁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平日里工作忙碌应酬不断,饮食作息都很不规律。最近半年来他总觉得腹部不适,还伴随着便血症状,可总是抱着侥幸心理,直到前些天实在受不了才来就医。
"我这几个月一直觉得肚子不舒服,吃完饭就胀,有时候还会觉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的响。"张明坐在诊室里,详细描述着自己的症状"刚开始我以为是普通的胃病,吃了点胃药可一点效果都没有。"
听完张明的描述我立即安排他做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血常规轻度贫血,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建议他做肠镜检查。
果不其然肠镜下发现他的结肠内生长了多个息肉,最大的一个位于降结肠,直径已达2厘米,表面充血、质地较脆。还有几个小息肉分布在不同部位,大小在0.3-0.8厘米之间。
看到检查结果时张明的脸都白了。"怎么会这样?我这是不是癌症?"他声音都在发抖。
"别担心,幸好发现得早。"我安抚他说"息肉不等于癌症不过确实需要重视。大部分肠道息肉是良性的,只要及时处理预后都很好。"
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我发现患有肠道息肉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虽然看似普通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个特征是消化功能紊乱。这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有些则会便秘,还有人会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我的一位老病号退休教师李阿姨就经常抱怨"肚子里像有东西在动",检查发现是多发性息肉导致的肠道蠕动异常。
息肉影响肠道正常功能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息肉本身会刺激肠壁,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另一方面较大的息肉可能会部分阻塞肠腔,影响肠道内容物的正常通过。
第二个特征是便血或粘液便。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警示信号。很多患者会觉得不好意思说这个症状,像张明就是拖了好几个月才来就医。临床上息肉引起的便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丝或血块,有时会混有粘液。
记得去年我接诊的一位患者,37岁的程序员经常加班到半夜。他发现大便带血后,在网上查了半天,自己诊断是"痔疮",买了些痔疮膏涂了两个月。直到出现严重贫血症状才来医院,检查发现是一个已经破溃出血的大息肉。
第三个特征是体重异常波动。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这种情况在张明身上就很明显,短短半年就瘦了将近十斤。造成体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息肉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二是患者因为消化道症状影响食欲;三是部分患者会出现隐性出血导致贫血,进而影响全身状态。
"医生,我以前觉得年纪轻轻的,不会得什么大病现在想想真是太大意了......"张明懊悔地说道。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结直肠息肉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息肉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息肉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都可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我给张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考虑到息肉的大小和数量,建议他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手术采用先进的内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0-40分钟。
同时我也向他强调了术后的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膳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复发。
一周后张明顺利完成了手术。切除的息肉送检结果显示是管状腺瘤属于良性病变,这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术后恢复期间他认真执行了我的建议,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三个月后的随访中张明看起来精神了很多,体重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他告诉我:"这次生病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
结合临床经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几点:
不要忽视消化道症状,特别是持续的腹部不适和便血现象。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需要提前筛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我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让疾病无处可藏。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一份关爱。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