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形虫大全网

高效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改善与个人成长心得分享

发表时间: 2024-12-02 17:41

高效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改善与个人成长心得分享

编者按:我是一名高校老师,一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的爸爸,不着力教育的提出者和受益者,心力教育的践行者。本文将结合对女儿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升华提炼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即不着力教育。文中阐述了当今教育的根本不应是从娃娃孩子抓起,而是要从父母这个根本上抓起,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指出了目前教育存在的本质问题,阐明了不着力教育的溯源和内涵,强调不着力教育源自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倡导人性回归与成长,因为凡是合乎人性和顺乎自然的教育,都是不用费力的。由于文章较长,分为上下两期分别刊出,本篇为下篇。

一、教育,要从父母抓起

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父母的做人与成长的问题

三、不着力教育之道

(一)不着力教育的核心理念

由上篇所述不难得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外在的行为层面,而是内在的心灵层面,不是外在“术”的层面,而是内在“道”的层面,正如《论语》所言“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注重于方法和技巧,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站得高看的自然就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现有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舍本逐末,只是在“术”上下功夫,父母总是在方法和技巧上去折磨自己想方设法,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总想走捷径,而没有从源头的“道”上去努力,所以,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消防队员,都在“救火”,而不是从根本上去反思教育之道,未雨绸缪,以防患于未然!

这也正是我提出的“最好的教育都是不着力”的原因所在,因为凡是合乎人性、顺乎自然的事情,做起来都是不费力的,反之,凡是真正费力的事情,那肯定是不是合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凡是靠毅力和坚持完成下来的事情往往是痛苦不堪、不会长久的,只有从内心生发出的热爱、热情和热诚,才会是每个人面对未来人生风雨不息的动力、不灭的活火、不绝的活水,这也是基于对女儿二十多年来不断成长的家庭教育的实践总结、提炼和升华,即“心生万法,道生万物”的不着力教育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髓,也理应成为当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心生万法”强调的是父母与孩子拥有心心相印的力量。

何谓“心”?心是心灵,心是思想,心即理,心即道。孟子提出“四心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曾子在《大学》中明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人生成长的阶梯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指出儒家生命的最高价值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学大师王阳明临终时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些都告诉我们修心无止境,你心里有什么,你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生使命就体现为什么;你心中的世界有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宽广;你的思想有多远,你就能够走多远;你的境界有多高,你的生命质量就有多好!

心生万物

首先,父母自身要修心。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父母要主动学习圣贤之道,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德行,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说教,而是影响,用生命影响生命,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在幼儿时期,父母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胜于千言万语的苦口婆心,胜于任何耗费心思的千方百计,这个根本不需要你在孩子身上费力气,只需把力气用在自身上去修养、修为、修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灵魂纯粹、心灵强大的人,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之路。

我女儿在初中时,我对她说过:“你非常幸运地生活在爸爸妈妈这样的家庭”。上大学后,我对她常说:“你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妈妈,这是你一生莫大的幸运和荣幸”。女儿接着说:“我的爸爸也很优秀”。所以说,父母在外人眼里优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眼中是优秀的。女儿在总结一路走过来的点点滴滴,在电话里动情的和我说,“她一路上非常幸运的是遇到了人品不错的人。”我对女儿说:“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因为你也是一个人品好的人”。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所在,就是父母与孩子心心相印的力量所在,有了这种力量,你还需要为孩子的教育绞尽脑汁、头痛睡不着觉吗?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交心。尊重孩子的内心才是真正的爱、最好的爱。交心才能知心,知心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心灵朋友,衡量亲子关系好不好主要看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说真话、随时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只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链接,不只是看见孩子表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想的到底是什么,只有走心的教育,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传递给孩子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强大内心和精神力量的人,人生何惧风雨,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应对无常人生最好的保护伞!

同时也要注意和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保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就会生发出很多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来,就像我们日常交朋来友是一样的道理,彼此之间熟悉啦,说话轻一句重一句也就无所谓了,同样的是如果和孩子的心走近啦,沟通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啦,很多事也变得都好商量啦,孩子如果接受你的教育方法啦,家庭教育也就很好做啦,比如每天玩耍的时间、读书的时间、作业的时间等等都好商量。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不耐烦 、没耐心、耍威风、发脾气,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和孩子的心理产生距离,距离可以产生美感,但是产生不了信任,孩子不信任你,父母又怎么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呢?你又怎么传递力量给孩子呢?反而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永远要记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永远是第一位的,何况对一个含苞待放、需要灵魂滋养的孩子更是如此!

优秀的父母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跟随,主动找父母聊天沟通,父母如果连和孩子都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朋友,我可以教你一个方法,就是把你的孩子当成你的客户,先从和孩子好好说话开始,从内心无条件的尊重孩子孩子开始,换位思考一下,你再试试看。

我和爱人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和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一点也要特别感谢的是她有一个优秀的妈妈,女儿小时候我常对她说:“这世界上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最爱你的人,永远都是你的靠山和精神力量,你有什么想法都要和爸妈讲,不要藏着掖着,你无论做错了什么,爸妈永远都不会责怪你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经历中、错误中长大的。”

到现在,我经常和女儿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你干什么都行,你干什么都没问题,你干什么都能干的很好,因为你的内在素质在那里,所以你值得拥有你想要的生活,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有了这样的沟通,孩子的心就可以完全放下,才会勇敢的的去做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里都有饭吃是以内心强大的力量、内在素质的确定性来应对AI时代人生巨大的不确定性。

“道生万物”强调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本然天性天赋。

何谓“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下万物都是阴阳矛盾统一体、有成就又败、有得就有失、有多就有少、有喜就有忧。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够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正常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所以,这个需要每个人在实践中去深刻的“悟”,才能得“道”。我在这里就不搞那么复杂啦,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规律、法则”等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是指“仁义之道”;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是指取法自然,顺其自然,顺从本性,顺从规律。有鉴于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之道是什么呢?

道不可违

首先,相信每个孩子本自具足,自性圆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何为“圆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圆满,月有阴晴圆缺是圆满,太阳有日出日落是圆满,万物有生老病死是圆满,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能称为圆满,所有的圆满都是历经由生到死、由缺到圆、由不满到满的过程,都是需要经历“风霜雨雪”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先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每个人只有自己亲身历经生命实践中的喜怒哀乐,才能得“道”,才能寻找到光明的“心”,引领着自己一路勇毅前行,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各种苦与难。

我们常说,为何你懂了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这道理不是你亲自体验得来的。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也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与觉悟。道理不是自己悟出来的,谁告诉你都没有用。人教人教不会,人劝人劝不醒,事教人一次就够。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充分放手,充分信任,只有让孩子亲自去品尝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才会升华“悟道”、“得道”,才能健全孩子自信、自立、自强、利他的人格所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炼才能成钢。

其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父母要成为孩子生命的托举者,不要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自带成长的节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我不支持你的选择,但如果你选择了,我会支持你。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希望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就像冬天的腊梅,所谓厚积薄发。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用爱呵护好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它长大,陪着它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向阳而生,静享成长,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它是一棵参天大树,更为你遮风避雨。

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引领者,不要成为孩子的羁绊者。作为父母,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子,而不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父母不断成长,做好自己、活出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于千千万万人中,能与孩子相遇,携手同行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便是莫大的幸运,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促进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孩子让父母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上篇中讲过,我们给与孩子最重要的是“充分的爱”和“无条件的爱”,不是父母的教导与教诲,父母不要轻易当孩子的老师,因为作为父母自身的修行修养程度焉能保证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纯洁向善向上,步入人生的“正道”?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种很自然的,浑然天成的教育,父母没有要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目的。尽管父母有这样的使命、这样的初衷,但是没有给孩子任何这样的压迫感,而是让其自然尽情绽放,这就是“不着力”。所以说,每个父母只要用爱和鼓励铺就一条郁郁葱葱的大路,陪伴孩子奔赴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自然、自由、自信成长为如其说是Ta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如父母所是的样子。

有了“心生万法,道生万物”这个“核心理念”,只要遵循一切始终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始终尊重孩子内心的选择,父母和孩子之间做到心心相印,遵循“道”的法则去修心修行修身修为,当你脑洞大开、开悟顿悟、内心光明、逐光而行、向善而为、天人合一之时,就是向阳而生、向上成长、追求人生无上的真善美之时,那一切的美好都是瓜熟蒂落、指日可待的。一言以蔽之,润物无声的教育,自然自由成长的教育,心想事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说,在此我要为天底下孩子打抱不平,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错,家庭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父母的生命质量问题,父母正确的“三观”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父母的不断成长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与其送给孩子万贯家财不如送给最好的父母! 优秀的父母不当孩子的老师,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老师,一流的父母是孩子思想的引领者,自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与心同在,与道同行,心生万法,道生万物,才能养育内在有力、人格圆满、不惧风雨、阳光健康的孩子!

(二)不着力教育的思想溯源

前面谈到,不着力教育的核心理念源自中国群经之首《周易》、老子的《道德经》、儒家思想的经典之道特别是阳明先生心学思想之大成。

《周易》的第一卦、第二卦分别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人的内生动力和内在品质决定着人一生不断向善向上,厚积薄发,止于至善。

中庸》开篇就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人的“本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化”。强调的是实现人性化教育,它阐述了人性、道德和修行的哲学观点,强调了人的天命本性,以及如何根据本性来追求正确的修身之路,并通过修身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境界,为未来不确定性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德不配位,必有遭殃,欲速则不达。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大道至简,教育要顺其自然,顺心而为,顺势而为,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热爱驱动,自主教育,自我管理,自由成长。

大道至简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曾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所谓“心即理”,“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理”就是天理、天道,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即你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折射出你心中对万事万物认知水平的高低只有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才能在人生的磨难和历练中不断增进智慧,让无明之心回归光明,得天理天道,获得具有是非之心的良知,即“致良知”,所谓“心之所向,即是世界”,世间万物都是心决定的,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与心同在,与道同行,心里有,遵循道,一切才会有,一切自然有,一切才会蓬勃向上发展,这是不着力教育“心生万法,道生万物”这个“核心理念”所放射出的万丈光芒和结下的累累硕果,并为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共识。

比如,《易传·文言传·坤文言》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思想老子说过“天道不亲,常与善人”,在谈到人生最高境界时还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六祖惠能大师谈到人的自性本心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教思想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正如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以上充分说明,圣人思想殊途同归,最后证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敬天爱人,无我利他,动机至善,了无私心”。

所以说,每个人本来就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妄想执着给遮蔽而变得无明,最终也没有发出本自更加光明的色彩,而耽误了自己本来更加美好的人生前程,有的还走向了邪路、乃至绝路。正如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旦你破了“心中贼”,“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

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把“作为人,何谓正确?”视为自己人生判断是非的标准、经营企业的准则,而不是以利害得失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并总结一生后说道: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我们每个人虽然生活在相同的物质世界,但事实上是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境界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爱因斯坦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一个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

(三)不着力教育的内涵

从不着力教育的思想溯源中,我总结出不着力教育的四句内涵——

顺性而为,尊重自己的天赋,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顺心而为,尊重自己的内心,活出真诚真实真心的自我;

顺势而为,发挥自身的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天无绝人之路;

利他而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做有价值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着力教育以期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传承优秀文化,尊重内心,热爱驱动、终身学习、成长思维、自主教育,自我激励,让孩子在觉知觉察觉悟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心想事成,如其所是,自然自由自信充分的发展、让生命尽情的绽放,充分展示人性的光辉——真善美 ,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用之人,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仕则鞠躬尽瘁”。

不着力教育之道告诉我们,其本身并不是一条教育新路,而是一条充满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智慧的教育老路,所以说这是人性教育的回归与成长。不着力教育就是让每个人一定要走上生命成长、心灵成长、人性的回归之路,找到本自具有的智慧,找回本心具有的光明,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追求人性至上的光辉,投入到无限的真善美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之中去。一言以蔽之,最好的利己就是利他,最好的自私就是无私,世上所有幸福都来自于希望别人快乐,世上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只让自己快乐。

孩子是家庭的,是父母的,也是社会的,是我们大家的。时下,AI时代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踏步而来,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时代真正开启啦,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不着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学习和生活环节之中,让教育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每个生命都迸发出其独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导思想,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经师”,更要成为修养德行的“人师”,成为学生信任、信服、信赖的好老师,培养出更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特色特点人才,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

人性的光辉

您好!我是王老师,一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的爸爸,不着力教育的提出者和受益者,心力教育的践行者,与心同在,与道同行,心生万法,道生万物。关注我,您的孩子也可以和我的女儿一样“优秀”。感谢您的关注、点赞与转发,期待与您的交流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