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形虫大全网

专家揭秘:感统训练中的全面性与局部性之争

发表时间: 2024-12-26 14:42

专家揭秘:感统训练中的全面性与局部性之争

在以往向我们咨询的朋友中,很大比例的人都会以为触觉不足就单独练练触觉就可以了,前庭不足就单独练练前庭就可以了,视觉空间感不足就单独练视觉就可以了……

这种似是而非的想法,无疑就是陷入了传统感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中了。


照理说“缺啥补啥”好像也没毛病,但是为啥在感统训练这里就行不通呢?


首先,感统失调现象不会单一、孤立地存在


当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时,不会单单只有一个A状况的。


一般情况,可能只是A导致的行为表现,恰好是家长当下能看得懂的,或者是比较外化的,或者是给家长制造出了明显的困扰等等。


因此,这个A可能就莫名地成为了造成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A只会是孩子感统失调的冰山一角,而更多问题不是不存在,只是它们以比较隐匿的方式暂时隐没在水面以下而已。


举个例子


比如前庭敏感的孩子,孩子会出现的行为表现可能有怕高、易晕车、怕旋转、方向感差、易摔跤等,那么此时如果直接给孩子大量脱敏式地训练前庭,由于孩子本来就特别敏感,所以孩子势必从体感上会本能地抗拒,而这种抗拒刺激如果特别大或者特别持久,最终结果就是让孩子大量地耗能,进而造成能力倒退和孩子乖巧听话的假象。


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先要看到孩子之所以会前庭敏感的原因。


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触觉敏感。因为触觉敏感,会让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因此孩子出于让自己舒服安全的考虑,他就会选择能不动就不动,因此造成前庭发展需要的刺激,没有机会被输入身体。


由此,触觉敏感不仅是孩子触觉发展的卡点,同时还会阻碍其他同样需要外界刺激来激活的系统,其中最直接相关的就是前庭觉。


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触觉敏感也并不是造成孩子身心发展的始作俑者。孩子是家庭养育环境的产物,所以造成孩子触觉敏感的源头,最后就是指向养育者的育儿方式。


所以,当孩子出现前庭敏感的时候,我们要纵向地考虑到触觉敏感是更前置的卡点,以及深挖出一直以来养育环境中需要调整的重点。同时,我们还要横向地、全面地看到孩子当下存在的其他问题,比如能量、中枢与末梢、敏感期、语言等等。当这些都确定了以后,我们才能通过中心与家庭的联合,顺着低层的能力,帮助孩子向高阶进行循序渐进的、多管齐下的弥补和协同发展。


也就是我们说的,我们练着前庭的同时,可能需要更大量地弥补着触觉,以及兼顾能量的提升、敏感期的满足、语言概念的输入等等。


其次,感觉系统不是各自为战的


我们人体的感觉系统,看似是各管各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成长发育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使用它们来完成行为活动时,感觉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


比如,孩子在学着自己吃饭时,首先要坐得住——前庭平衡,手要抓握得住勺子——触觉/五指分化/抓握力,眼睛要能看到碗——视觉,动作要连贯——手眼要协调,要能送到嘴里——本体觉。


所以,通过吃饭的这个小小行为缩影,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我们身体的感觉统合运作的过程,是一个多部位、多系统协同完成的复杂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要输出一个行为,都是需要【感觉】加【动作】来执行完成的,都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过程。


那么要想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所涉及到的部位或者系统,必须既要能担得起自己本职该做的,又要能恰到好处地与其他系统完成高效的协同合作。


而我们身体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全身各系统或者说是各部位的统合协作。因此,在前面一层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在给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就更需要考量到多管齐下的必要性。只有足量且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在帮助孩子解决A问题的同时,让孩子实现更高效、更全面、更根本性的成长。


感统训练要做到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感统失调时,不能把身体当成机器一样去检视是哪个零部件出了问题。而是要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全局观。


既要纵向看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横向看到问题的点线面关系。


只有把问题看准了、看全了,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所以,感统训练中,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治标,而是要系统地达成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