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形虫大全网

探索短视频时代下孩子心智与三观教育的路径

发表时间: 2024-12-19 18:22

探索短视频时代下孩子心智与三观教育的路径

短视频对孩子心智和三观的冲击

扭曲价值观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一些宣扬炫富、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价值观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通过展示奢华的生活方式、高额的消费来吸引眼球,极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未成年人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数字生活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 (2021~2022)》中指出,频繁看视频或短视频的未成年人,相较于从不或很少看的未成年人,重视财富成功、社会名气、形象出众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充分说明了短视频对孩子价值观的潜在影响,若孩子长期接触此类内容,可能会过度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虚荣,而忽视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的培养。

阻碍心智发展

短视频以其碎片化、快餐式的特点,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孩子在观看短视频时,多是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过程。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使他们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迟缓等问题也会逐渐显现。相关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 7 小时的 9-10 岁儿童的大脑会出现可见萎缩。此外,过度沉迷短视频还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下降,他们习惯了虚拟世界的互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人际交往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社交障碍。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短视频的快节奏让孩子难以适应书籍中相对缓慢和深入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而对阅读失去兴趣。

网红塌房案例带来的警示

小杨哥事件

小杨哥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头部网红,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其行为却屡屡引发争议,给青少年传递了不良的价值观。在商品质量把控方面,小杨哥的直播间多次出现问题。例如在售卖美诚月饼时,将产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月饼宣传为 “香港月饼”,打着 “大牌子”“高端品牌”“国际米其林星级大厨 x 黑珍珠星钻大厨” 参与研发等旗号,可实际与所宣传的香港背景关联性并不大。这一行为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甚至在舆论发酵后,合肥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情况通报”,直指三只羊(小杨哥所属公司)存在直播中涉嫌 “误导消费者” 等行为,对其立案调查。

在售后方面,也曾被辛巴指责既没有售后,也没有质检,只剩一个炒作。而且在带货的其他商品上,也风波不断,像所售 GIK 面膜被指非法添加防腐剂,曾带货的 “鲜多裕” 假原切牛肉卷被罚款,还有涉及梅菜扣肉淋巴肉问题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大家看到作为头部网红的小杨哥,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给那些喜欢观看他视频、信任他的青少年们树立了负面的榜样,让青少年觉得在商业行为中可以不用那么严谨、诚信,传递出了错误的价值导向。

其他网红案例

除了小杨哥,还有不少网红的负面事件也让人深思。比如周淑怡,本是以幽默风趣以及与网友的亲密互动而赢得众多粉丝喜爱的主播,却因与李小璐出轨对象 pg 的恋情绯闻,形象一落千丈。在面对舆论压力时,她甚至选择下跪道歉,可网友却觉得其道歉缺乏真诚,进一步引发质疑。并且她还曾爆出逆天言论,在直播时直言以自己的长相、身材如果去做不良之事,估计能收获高额打赏,这番毁三观的言论,严重影响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毕竟她的受众群体中有不少是涉世未深的学生。

“一条小团团” 也曾陷入风波,作为斗鱼平台的超级网红,拥有千万粉丝,却被证实卷入巨额赌博案,可能面临 3 至 5 年刑期。她的这一负面事件,让那些追捧她的青少年看到了网红光环背后可能存在的丑陋一面,打破了他们心中对于网络红人的美好想象。

还有像靠卖惨走红的 “水泥妹”,自称扛水泥救患癌丈夫,赚取了大众的同情,收获大量粉丝和打赏,结果却是一场自编自导的骗局,人设崩塌后遭到网友唾弃;牛爱芳夫妇营造的质朴农村生活人设翻车,被扒出早就购置豪宅等,后续想用孩子生病等情节挽回流量,也依旧被网友质疑是新套路。这些网红虚假人设被揭穿的情况,让孩子们认识到网络世界存在很多虚假、不良的内容,影响着他们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正确判断,干扰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观。

不良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案例

网络性侵案例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例呈现出高发且严峻的态势,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凸显出不良网络内容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例如,2020 年 9 月至 2022 年 7 月期间,陈某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添加多名未成年女学生为好友,虚构身份,以谈恋爱、发送小额红包等方式,诱骗 9 名未成年人(含不满十四周岁幼女)向其发送裸照或不雅视频,并与其中 5 名未成年人线下见面发生性关系。对于不愿意继续交往的 4 名未成年人,陈某某还以散布裸照相威胁,逼迫她们继续与其交往。

还有在 2024 年 5 月,山东泰安一名 12 岁女孩通过网络认识 17 岁男孩李某某并发展为男女朋友,之后发生了性关系。这类事件并非个例,据相关统计,2023 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达 202 起,其中通过网络发生性侵案就有 34 起,施害人多次实施性侵的占比高达 85%,作案跨度最长的达到了 6 年。

这些案例表明,未成年人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以及畏惧心理,即便发觉受到侵害也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而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得家长很难察觉孩子正在遭遇的危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正是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未成年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干扰了他们正常的成长轨迹。

校园欺凌与网络传播案例

校园欺凌本身就是一件让孩子身心备受伤害的事情,而当欺凌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更是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痛苦和心理阴影之中,这也充分反映出网络环境中不良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双重打击。

比如,湖北王女士的女儿小陈在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遭遇了极其恶劣的校园霸凌。在 2024 年 10 月 11 日凌晨,小陈在寝室被多名同学围着,一名学生时不时对她进行掌掴,多达 20 多下,而周围还有好几个同学在拍摄相关视频,并传播到学生群里。这一过程中,小陈不仅身体上遭受了伤害,心理上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原本只是在同学之间发生的欺凌行为,却因为网络的传播,让更多人知晓,使得小陈的自尊心、自信心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还有一些人,为了吸粉引流、博取流量,会编造校园欺凌的虚假内容发布在网络上。像曾有吴某在家刷手机短视频时刷到关于校园欺凌的小说,便根据其中一段文字编造自己初中三年经常被校园霸凌,甚至考试期间夜里遭多名室友殴打并被迫下跪的内容形成视频发布,虽然最后被证实是虚构的,但在传播过程中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误导了大众,同时也对真正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是一种伤害,让他们的遭遇可能被当成是博眼球的假消息,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家长应对之策

做好监督管理

在短视频如此火爆的当下,家长做好对孩子刷短视频的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多留意孩子玩手机、刷短视频时的状态,虽然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但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比如情绪波动大、模仿一些不良行为或者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时,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所看的内容以及内心想法。

合理设置孩子使用短视频的时间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适宜时长。例如,美国儿科学建议,18 个月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电子产品;2-5 岁,每天屏幕时间应少于 1 小时,5 岁以上,建议不超过 2 小时,而且用餐和睡前 1 小时应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可以参照这样的标准,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筛选优质内容,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使用,给予孩子一定自主权的同时,家长协助并提供合理建议。

此外,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是不错的办法。现在各平台基本都设置了这一功能,开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过滤掉不适宜孩子观看的内容,减少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避免孩子无节制地接触短视频中的各种繁杂信息,为孩子营造相对健康的观看环境。

树立良好榜样

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习惯和认知的,所以家长自身要减少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如果家长一有空就捧着手机刷短视频,那孩子自然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休闲方式,从而更加难以控制自己对短视频的依赖。

家长可以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比如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读书,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从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中脱离出来,去体会书籍带来的深度思考和精神滋养。

户外运动也是很好的选择,周末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爬山或者打球等,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增强体质的同时,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短视频转移到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好示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休闲观念。

培养兴趣爱好

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且有意义,从而降低对短视频中不良内容的关注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家长要善于发现。例如,可以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览,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或者一起做手工,像制作陶艺、绘画、搭建积木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如书法班、乐器班、舞蹈班等,让孩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增强自信心。当孩子有了更多可以投入精力去做的有趣事情时,他们就不会因为无聊而长时间沉迷在短视频里,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心智。

净化网络环境的呼吁

平台责任

在短视频如此火爆的当下,各大短视频平台等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要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对海量的视频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不能让那些宣扬不良价值观、存在误导性或者有害的信息肆意传播。例如,对于宣扬炫富、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扭曲价值观的视频,以及涉及低俗、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的视频,一经发现就要及时处理,禁止其出现在平台上,避免孩子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

同时,平台也需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当下,很多平台的算法往往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喜好进行定向推送,这就容易让孩子陷入 “信息茧房”,总是接收到单一类型的信息,不利于他们开拓视野和形成全面的认知。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推送更多积极健康、富有教育意义、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质内容,像科普类短视频,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宇宙奥秘等;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让孩子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等,引导孩子通过短视频汲取正能量,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社会各界力量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守护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力。


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教导他们如何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组织主题班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讨论不良网络内容带来的危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家长课堂、致学生家长书信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携手预防、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社区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各类有益的线下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减少他们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例如举办读书分享会、户外运动比赛、才艺展示活动等,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交场景,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而相关政府部门更是要强化引导监管职责。网信、文化、市场监管等部门可以牵头,进一步制定、细化互联网行业安全标准,明确互联网空间管理使用规范,让网络运营有章可循。公安网监、市场监管、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动,加大网络综合治理力度,及时清理易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黄、赌、毒、暴、恐” 等有害信息,对拜金攀比、过度追星、沉迷娱乐等思想和行为及时纠偏。并且,对于违反规定的平台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有力的震慑,促使整个网络环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